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吗)

在线问法 时间: 2024.01.21
9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3、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是如何变化的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是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谁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 【劳动关系的建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二、劳动法律关系包括哪些要素

1、主体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

2、内容:即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客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既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卫生安全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就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受劳动保护。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的本质是说明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而劳动关系的认定其实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涉及到如何根据构成要件对当事人之间是否成立劳动关系作出认定,还涉及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等其他用工关系以及承揽关系等其他法律关系的比较和区分。

任何文化的和客观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冲突和合作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二、根本根源。

1、异化的合法化。

2、客观的利益差异。

3、雇佣关系的性质。

三、背景根源。

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

2、劳动力市场状况。

3、工作场所的不公平。

4、工作本身的属性。

四、劳动的特征

1、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2、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3、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4、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制度,即真、善、美德统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2、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主观: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根据劳动法的规定: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三要素1.主体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2.内容:即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客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既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法律客观: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劳动关系,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1)范畴不同: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前提不同: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3)内容不同: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2.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劳动法律关系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3)劳动法律关系在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知识延伸——认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事业单位等)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其中: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无效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以及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属无效的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定义: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互相了解、选择而约定得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劳动合同具备的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期限的分类: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对劳动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补充。未变更部分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的终止的定义:劳动合同期满或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终止。劳动合同的续订: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中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集体合同的定义: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等问题,经协商谈判订立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内容:1、劳动条件标准规范部分。2、过渡性规定。3、集体合同文本本身的规定。集体合同生效: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劳动合同文本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生效。集体合同争议:因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自行协商解决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书面提出协商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视情况进行协调处理。劳动争议的定义: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行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的范围:1、因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放声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争议。5、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依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有: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劳动仲裁委员会3、人民法院。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在本单位内部设立的机构,是专门处理与本单位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成:1、职工代表2、用人单位代表3、用人单位工会代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担负着处理劳动争议的任务。

劳动关系是什么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同时。也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企业与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后,就构成了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三步审查法律关系:第一步:检查立案案由与争诉事实是否一致;第二步:区分同一诉讼中涉及的多种法律关系;第三步:确定法律关系产生的影响。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纠纷,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者也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关系是不是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主观:

员工在入职之后,都是会签订一份劳务合同,这份劳动合同就是员工和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一、劳动关系是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从属关系上说,劳动关系是民事关系的一种。(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依法成立的用工主体(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法人(或依法成立的组织)与法人;民事关系的主体是法人(或依法成立的组织)与自然人(包括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承包户、个人合伙);自然人与自然人;(2)劳动关系的形式是劳动者和用人主体签定劳动合同(雇主应办理招工手续),民事关系的形式是协商签定或约定劳务协议。(3)劳动关系有行政隶属关系,地位不平等;劳动者应服从用人主体的组织、管理和工作安排;遵守劳动纪律以及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民事关系的双方主体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一方自主生产、劳动,另一方不予干预。遵循诚实信用、平等协商的原则。(4)劳动关系的工资按劳分配、同工同筹原则;应当遵守最低工资的规定;民事关系采用等价有偿原则,不受最低工资限制。(5)劳动关系的特点在于用人单位应当负责提供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作业环境等必要的劳动条件,依法或依行标,负责提供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以及劳动保护用品等;负责并注重劳动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民事关系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提供劳务方应自行负责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以及劳动条件及作业环境等事项,也可双方可平等协商;接受劳务方注重的只是劳动成果,不注重提供劳务的过程。(6)劳动关系的法律师责任包括办理招工备案手续,负责建立雇工劳动档案,负责雇员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必须履行法定的社会保险义务和代扣代缴义务;民事关系则与档案问题无关,接受劳务方不必然负责提供技能培训,也不负担社会保险费缴费义务。(7)劳动关系受劳动法调整;民事关系受经济法、民法调整。在认定是劳动关系还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全面考虑以上所列内容,不能只强调一方面的区别或特征就做出判断,否则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直接会影响正确判定承担责任的主体以及承担赔偿责任的性质。在区别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问题上,也应当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如果当事人双方明确是平等协商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那么适用《民法通则》调整。但如果双方没有签定合同而又发生争议,则应依据《劳动法》,以及《劳动法》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宗旨认定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用工应当建立劳动关系,签定劳动合同。但是,实践中不签定劳动合同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非公企业。或者以签定经济承包合同、承揽合同、劳务合同等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否认劳动关系。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行政部门规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同样适用《劳动法》。因此,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即使没有劳动合同证明,用人单位同样应当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二、民事责任的特征是什么民事责任是违反约定或者法定义务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狭义的民事责任,即是民事义务,广义的民事责任还包括使用强制执行的公力救济。与其他法律责任相比较,民事责任有如下特征:(1)民事责任是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在行为规范中,应当实施的行为,属于义务而非责任,只有当事人不法地不履行义务时,方发生责任。因此,责任存在于裁判规范中,司法机关是依裁判规范而非行为规范课以当事人责任。(2)民事责任属于公力救济。责任对应的是公法上的制裁,义务对应的是私权,民事责任的判处和执行依赖于国家公权力。(3)民事责任的效果,是救济权人得以公力救济方式诉请执行机关予以强制执行。凡权利入以自己力量实施的救济,属自力救济,公力救济所实施的强制执行,即是民事责任。三、民事责任的类型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了十种具体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具体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如果按一定标准,对这些责任形态作学理上划分,民事责任可以作如下分类:(1)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这是根据责任发生的原因与法律要件不同而作的划分,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责任区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及其他民事责任。合同责任,是指违反合同义务产生的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因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与人身权产生的责任。其他责任就是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之外的其他民事责任,如不履行不当得利债务、无因管理债务等产生的责任。(2)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这是根据民事责任是否以财产方式救济所作的区分。财产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人以负担财产上不利后果,补偿受害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如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以及修理、重做、更换等。非财产责任,是指由责任人以非财产方式承担预防或消除受害人损害后果的民事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3)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在财产责任中,根据债务人对其财产所负债务的责任形态划分,财产责任可分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无限责任,是指债务人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所负的责任。易言之,债务人之所有财产为债权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对其债务,原则上应负无限责任,债务人之所有债权人,不论其债权发生的先后,均以平等的地位受清偿,即所谓债权平等。有限责任,是指债务人仅以特定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所负的清偿责任。在债务人承担有限责任,而其特定财产不足以满足债权时,可不以其他财产负清偿责任。债务人对债务负有限责任,对债权实现甚为不利,故负有限责任之债务须以法有明定为限,否则即应负无限责任。我国现行法对有限责任的规定,主要有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股东对公司所负债务的有限清偿责任和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的有限清偿责任。(4)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单独责任是指由一人单独承担的民事责任,共同责任是指有两人以上共同承担的民事责任。共同责任属于单方的多数人责任,如果双方都有责任,则谓混合责任。根据共同责任的多数人之间对于责任的关联度,可将共同责任区分为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按份责任是指多数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各自承担一定份额的民事责任,各责任人之间没有连带关系。按份责任,是各责任人仅就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份额承担责任,当其所承担了所负的责任份额时,其民事责任即告完成。所以,按份责任实际上是将同一责任分割为各个独立的部分,由各责任人各自独立负责,所以又称分割责任。至于按份责任中各个责任人之间责任份额的大小与多少,由法律规定或者通过当事人自行约定。法律没有规定或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推定各责任人承担相同的份额。连带责任是因违反连带债务或者共同实施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各个责任人之间具有连带关系。所谓连带,就是各责任人都有义务代负其他责任人应负担的责任份额,在权利人提出请求时,各个责任人不得以超过自己应承担的部分为由而拒绝。承担超过自己份额的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请求予以补偿,亦即在连带责任人内部还是有份额的。连带责任是一种加重责任,只有在法律直接规定或由当事人约定时方能适用。补充责任,是指在第一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其应负的民事责任时,负补充责任的人对不足部分承担的责任。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不同,补充责任人是第二责任人,在第一责任人未承担责任前,享有抗辩权。(5)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这是根据责任的构成是否以当事人的过错为要件进行的分类。过错责任是指因行为人过错导致他人损害时应承担的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一般侵权责任以当事人有过错为要件。过错责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谓之推定过错责任,其与一般过错责任不同之处,在于诉讼中由原告证明自己无过错,否则推定其有过错。无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害,不问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应当承担的责任,也称不问过错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责任,例如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环境侵害责任就属于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而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则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的责任。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只要是被认定产生的劳动关系自然会被包含在民事关系中被民事法庭所管辖,但是这仅仅是针对那些单纯只有劳动关系的情况而言却不能排除其他掺杂其他关系的情况。

法律客观: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什么是劳动关系一方是劳动力的提供者一方是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

一、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劳动关系。

而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

(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

(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

(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

(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关于劳动关系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A, C, D

[考点]劳动关系

[解析]劳动关系指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向另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十分简单,只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两方,因此,可谓是特定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从劳动关系的属性上分析,劳动关系首先是人身关系。劳动力依附于劳动者的人身而存在,提供劳动力意味着劳动者在一定限度上将其人身交给用人单位,因而劳动关系就其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人身关系。但是,劳动关系又不仅仅是人身关系。劳动者让渡了劳动力使用权,因此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工资等物质待遇作为对价。劳动关系又是一种以劳动力交易为内容的财产关系。因此,劳动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此外,劳动关系还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双方的劳动关系的形成确实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的。但随着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在职责上需要从属于用人单位。双方间存在一种有别于劳务关系的从属性劳动组织关系。可以说,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关系的属性也具有从属关系的属性。综上所述,AC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律师投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于本网联系,我们将予以及时更正或删除。【在线反馈】

变更羁押期限法律条文

变更羁押期限法律条文为《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法律依据: ...
2023-12-05 15:59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虽然《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民法主要调整公民(自然人)与法人这两类民事主体关系,但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除自然人和法人外,尚有其他组织(《合同法》第2条赋予其他组织订立合同的合同主体资格)和国家(《物权法》承认国家可以成为所有权人,在发行国债的 ...
法律
902热度

加班违背劳动法吗?相关的法律常识有啥啊?

按法律规定,如果公司的加班制度符合法律规定,是不违法的。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 ...
2023-09-04 16:38

法律上父母与孩子怎么去断绝关系

法律上父母与孩子是不能断绝关系的,因为亲生父母子女关系是自然血亲关系,血缘关系不能通过法律或其他手段人为加以解除,除非子女被他人合法收养,在法律上才可以解除其父母子女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 ...
2023-10-31 15:03

仲裁与诉讼的关系(劳动仲裁与诉讼的关系)

仲裁与诉讼的联系: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专设机构审理,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和方式,依照当事人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以解决当事人之间 ...
法律
433热度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什么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此条款是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民事纠纷时适用法律的原则性规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 ...
2023-12-05 15:49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与借用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

现行法律制度明确了劳务派遣三方法律关系中,用工单位应当实际承担派遣员工工资和社保费用,现行法律制度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应当实行同工同酬制度,让派遣员工与企业自身员工享受完全相同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就是劳务派遣公司不垫付原则的法律基 ...
民事
243热度

合同复印件能够得到法律保障吗

合同复印件能够得到法律保障。根据法律规定,与合同原件核对一致的复印件具有法律效力,能够得到法律保障,只是法律效力低于合同原件。但如果合同复印件具有各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或按手印,并且当事人在复印件上注明经协商该复印件与原件享受同等效 ...
2023-12-08 15:36

合同法律关系主要的是由法律规范调整的(合同法律关系主要由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社会组织,以我国有关法律以及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证的条约为依据,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3、法律关系客体:概念笼统的讲,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另一方是义务的承担者,成为 ...
法律
680热度

法律允许亲戚之间结婚吗

法律允许亲戚之间结婚,但该亲戚与当事人不能是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如果双方是亲戚,但是超过了上述关系范围,那么在无其他法律禁止结婚的情况下,男女双方是可以登记结婚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
2023-11-02 15:18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

原告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而可能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的人,法律分析: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人,被告是指被提起诉讼的人,原告是主动提起诉讼而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被告是经人民法院依法传唤而应诉的人, ...
婚姻
691热度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作为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但在继承人之间尚未实际分割的遗产,能否在离婚诉讼中分割?

不能,应在继承人之间实际分割遗产后另行起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81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作为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的遗产,在继承人之间尚未实际分割,起诉离婚时另一方 ...
2023-09-11 11:16

借款成立的法律依据(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要件)

借贷关系成立的法律依据法律主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八条:,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 ...
法律
970热度

夫妻之间写得保证书是否有法律作用

一、夫妻之间写得保证书是否有法律作用 夫妻之间签字的保证书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法律事实和法律规定,确定保证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符合法律规定的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 2、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保证书,从一开始就是违法的,因为不具有法律 ...
2023-09-20 11:59

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放弃诉权是否有效呢

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放弃诉权无效。当事人处分诉讼权利应该以法律规定的范围为限,不能任意约定诉权。当事人约定放弃诉权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条款是无效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条 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 ...
2023-12-11 16:34

虚构员工劳动关系骗社保违法吗(单位虚构劳动关系骗社保)

用人单位、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按照法律规定处理:1、通过虚构个人信息、劳动关系,使用伪造、变造或者盗用他人可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违规补 ...
民事
11热度

合同代签有法律效力吗代签人需要承担什么

合同代签有法律效力。但要求代签人有当事人的授权委托,并在授权范围内代签,或者代签人没有经过授权、在授权范围外代签,但当事人对合同进行了追认。代签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是指若代签人无授权或超越权限代签合同,当事人未对合同进行追认 ...
2023-12-01 15:17

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吗)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 ...
法律
9热度

合同当事人不签全名有效吗

合同当事人不签全名有效。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其中的签名一般要求使用真名并注明清楚,但如果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不用全名,则合同上的签名有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 ...
2023-12-01 14:57

不可分割财产执行的法律依据(同居关系分割财产的法律依据)

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法律主观:如果其他单位和个人持有被申请执行的财产、而由人民法院书面通知协助执行的,都有义务按通知的规定执行,例如甲公司将被查封的财产转让给乙公司,乙公司虽然付了钱,但不能取得该财产,因为该财产是禁止转让的财产 ...
婚姻
15热度

请问北方地区具体有哪些绿色的法律屏障?

北方地区的绿色法律屏障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宁夏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 ...
2023-12-13 15:24

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

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违章行为的一方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其他方不负担事故的责任,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违章行为的一方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其他方不负担事故的责任,(五)推定责任1、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 ...
法律
723热度

合同法与债法的关系是什么

合同法已失效,民法典合同编和债法的关系是合同法属于债法的主要内容,主要规范合同行为及权利义务。债权债务发生的原因除了合同以外,还包括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所以合同编是债法的一部分,并且是主要部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2023-12-05 15:19

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律对试用期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 ...
2023-09-14 17:11

确认之诉的诉讼时效(劳动关系确认之诉的诉讼时效)

确认之诉属于形成权,并不是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有关法律规定,所以并没有相应的诉讼时效,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自己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一种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请求,就是要求确认权利关系或法律关系之诉,承认这种请求的 ...
法律
581热度

关于债权债务关系相关法律规定是怎么样的

,(五)申请支付令法,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申请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驳回,,《民法典》第三百零七条因共 ...
债权
560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