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区别是什么(先后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是什么)
简述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
法律主观:
简单的说:先履行抗辩权 是"后者"的拒绝 不安抗辩权 是“前者”的拒绝 当事人互负 债务 ,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 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 相应的履行要求。——-先履行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 证据 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法律客观:
《 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五条,当事人互负 债务 ,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不安抗辩权是先履行抗辩权吗
法律分析:先履行抗辩权与不安抗辩权虽然都是针对双务合同中有履行先后顺序的情况适用,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一方面,先履行抗辩权是由后履行一方针对先履行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债务抗辩权,不安抗辩权是由先履行一方针对后履行一方将不会或不能履行债务而享有的抗辩权。另一方面,在先履行抗辩权行使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不仅要互负债务,而且双方的债务应形成对价关系,这样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才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二而在不安抗辩权行使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虽然要互负债务,但法律并未强调双方所负有的债务应当具有对价性一先履行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并不仅仅是针对后履行一方不履行行为作出的,抗辩与后履行一方的行为之间并不一定具有相应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第五百二十六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应当先履行债务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先履行抗辩权与先履行不安抗辩权怎么区分
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在于,先履行抗辩权是后履行一方拥有的权利,而不安抗辩权是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拥有的权利。而不安抗辩权是指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有法定情形的,可以中止履行。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六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应当先履行债务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第五百二十七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三)丧失商业信誉;(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
法律主观:
一、行使不安抗辩权的规定
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不安抗辩权是民法中抗辩权的一种。是指双务合同中,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后履行方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情况下,可暂时中止履行的权利。
规定不安抗辩权是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合同进行欺诈,促使对方履行义务。
二、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及效力的解释
不安抗辩权,是指在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应先履行义务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有难以给付之虞时,在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合用合同履行提供担保之前,有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不安抗辩权具备其成立要件时,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应通知对方,并给对方合理的期限,使其恢复能力或提供适当的担保。
(一)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以及抗辩权人的义务:
1、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且两债务间具有对价关系。
不安抗辩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一样,均只能发生于双务合同中,因此,单务合同以及不完全的双务合同均不能产生不安抗辩权。
2、不安抗辩权适用的双务合同属于异时履行。
异时履行是指双方履行存在着时间顺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后履行。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对一些买卖合同,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般采用同时履行主义,而对于以下合同,我国合同法规定,除当事人有特别规定外,应采用异时履行主义,这些合同包括租赁、承揽、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
3、不安抗辩权发生的时间是从合同生效到合同结束的这段时间。
如果履行期未届至,先履行方只能暂时停止履行的准备,而不能立即解除合同。如果发生在双方的履行期都届满时,那就不是行使不安抗辩权,有可能是承担违约责任。
4、先履行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有转移财产,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行为的;﹙3﹚丧失商业信誉;﹙4﹚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况。如果他方的给付与财产无关,如对行为,工作成果或智力成果的给付,则往往不能适用前3条的规定,这是因为行为,工作成果或智力成果的难为对待给付,往往与义务人的财产状况是否恶化无关,这时就不能再以财产的减少为其适用条件。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曾明确指出:危害对待给付之恶化之事实要件,非直接关于相对人之财产者,仍可类推适用“民法”第265条之规定。
5、后履行方未为履行提供担保。
如果后履行方在财产状况显著恶化等情况出现时,提供了担保,则其履行有了保障,先履行方就不能产生不安抗辩权。
同时,为追求双务合同双方利益的公平,也为另一方当事人利益考虑,《民法典》要求主张不安抗辩权的当事人承担法定义务:(1)通知义务。行使不安抗辩权一方的当事人行使权利是单方行为,无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依据法律的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人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这一规定一方面是为了让对方知悉一方中止履行的事实,以免其因此遭受损害;另一方面是让其设法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担保,以消灭不安抗辩权,恢复对方的履行。﹙2﹚举证义务。当事人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对方丧失或可能丧失不能履行的事由,因此他付举证责任。绝不允许一方当事人任意借口对方没有履行能力而随
意中止履行合同,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二)不安抗辩权的效力
不安抗辩权具备其成立要件时,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应通知对方,并给对方合理的期限,使其恢复能力或提供适当的担保。中止履行既是行使权利的行为,又是合法的行为,当先履行方于履行期满不履行债务或迟延履行,并不构成违约。中止履行乃暂停履行或延期履行之含义,因此它不同于解除合同,其目的不在于使既有合同关系消灭,而是维持合同关系。先给付义务人在后给付义务人未为对待给付或提供适当担保前,有权拒绝自己的给付。后给付义务人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提供了适当担保时,先给付义务人应当履行合同。后给付义务人在约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不提供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有权解除合同。
三、在法律上不安抗辩权的含义
不安抗辩权是指双方合同成立后,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表明另一方丧失履行债务能力时,在对方没有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没有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规定不安抗辩权是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合同进行欺诈,促使对方履行义务。相信大家通过上文粗略的了解不安抗辩权。
先、后、不安履行抗辩权到底怎么区别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等给付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一)须当事人在同一合同中互负 债务 。 (二)须双方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 (三)须对方未履行债务。 (四)须对方的履行是可能的。 不安抗辩权 是指双务合同中,先履行方有确切 证据 证明,后履行方于 合同成立 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并且在后履行方于一合理期限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担保时 解除合同 的权利。 (一)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且两债务间具有对价关系。 (二)不安抗辩权适用的双务合同属于异时履行。 (三)先履行方债务已届清偿期。 (四)先履行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 根据《 民法典 》第525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
先履行抗辩权与不安抗辩权有什么区别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先履行抗辩权与不安抗辩权虽然都是针对双务合同中有履行先后顺序的情况适用,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
一方面,先履行抗辩权是由后履行一方针对先履行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债务而享有的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是由先履行一方针对后履行一方将不会或不能履行债务而享有的抗辩权。
另一方面,两种抗辩权的行使虽然均要求双方互负债务,但在先履行抗辩权行使的情况下,双方的债务应同时形成对价关系。
而在不安抗辩权行使的情况下,并未强调双方所负有的债务应当具有对价性,先履行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并不仅仅是针对后履行一方不履行行为作出的。
只要先履行一方有证据证明后履行一方主观上不会或客观上不能履行债务即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应当先履行债务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依据前条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的,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视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可以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先诉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
法律分析:先诉抗辩权是指保证人于债权人未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而无效果前,对于债权人得拒绝清偿保证债务的权利。它是一般保证人所享有的权利,连带保证人并不享有先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是指合同成立后,如果后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有财产状况恶化等情况,先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确有后履行债务人财产恶化等情况的证据时,在后履行债务的一方未履行或者未提供担保之前有权拒绝先为履行。
由此可看出,两项权利区别为先诉抗辩权是为保证一般保证人的权益,不按抗辩权是为保证合同中先履行一方的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七条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六百八十七条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二)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
(三)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债务或者丧失履行债务能力;
(四)保证人书面表示放弃本款规定的权利。